区人大赴大门镇开展民生实事代表相关工作调研
这一点,还可以从墨子非命而主张赖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说明。
就是说,作为主体认识,必须在同客观对象的交换中才能获得。这同荀子与天地参的思想固然有密切关系,但又有很大发展。
这种情况正好说明儒家心性论的发展趋势。正是这一点,继承了孔、孟以来的传统,只是它赋予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以本体论的意义,由此确立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。[36] 诚既是天道,也是人道,即所谓天人合一之道。一 关于《易传》《礼记》的作者及其时代,我们采取一般的说法,即《易传》成书于荀子以后,《礼记》做成于秦汉时期。和孟子不同的是,它不是通过尽心知性而是穷理尽性,实现人性的自觉。
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人生而静之性,也就是《易传》所谓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潜在意识,是先验的本体存在,即天命之性或至诚之性,无过与不及,故为中,为天下之大本。天道之诚既是存在范畴,又是功能范畴,是既存在又活动,它是自然界生成和发展的真实动力。要畜德就必须以虚静为本。
他们都要解决人和人生的意义,却忽视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。显然,庄子关心人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,反对人性异化,这是他的思想的深刻之处,具有批判哲学的特点。因为道作为超越的普遍原则,既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,也是人性的最后根源。彼民有常性,织而衣,耕而食,是谓同德。
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正如一个无限的连环,道便是连接这个环的枢纽。
庄子是渴望精神自由的,但他所说的自由是化其道,复其初,任其自然,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来源和限制。老子所说的自然人性,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:一是超越性、绝对性。又如鲲鹏等大鸟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[64],在天空里自由飞翔,这都是用美学语言表达其直接体验到的个性自由。关于《庄子》内、外篇的作者及其关系,将不作专门区分,以内为主,参考外、杂篇。
还应当指出的是,庄子所说的认知之心,即人的知性或认知理性,主要是对意义的认识而不是对事实的认识,主要是评价性认识而不是真理性认识,所谓是非,主要是同善恶、美丑等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有联系,而不是判定事物的真假。这并不是把人降到动物本性,而是回到不离死生而又超死生的本体存在,体现了人性的自然。[8] 他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持坚决的批判态度。[7] 道德之所以尊贵,由于它是最本质的存在,也是万物的根源(和存在论不同)。
世俗之心被外物所引,追求功利,区分是非、善恶,各是其所是,非其所非,以己为是,以彼为非,陷入是非、善恶、美丑等等争论之中,所谓仁义之性,君子小人之分,就是属于这一类。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……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,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,儽儽兮若无所归。
道家老子则不然,他更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,并且把社会和自然界作了某种区分,以自然为最高存在。他主张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[17],拋弃社会伦理道德和功利的束缚,也就是弃绝一切伦理道德知识,改变价值观,保持和恢复人性的自然本性。
道作为人性的宇宙论基础,没有任何目的性和意志、情感的成分,因此,他所说的复命仅仅是复其自然之性,这自然之性就是存在本身,是变化中的不变者,是自然之道凝聚为人的根本存在,即所谓常。二者都讲天人关系,但儒家孔子和孟子更重视人与人的关系,把社会的人伦关系投射到自然界,认为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一致就是实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。他提出相对主义认识论,批判了绝对主义独断论,否定了道德认识的绝对性,这是庄子心性论的一大特色。我们所讨论的正是以《老子》为代表的那个老子的思想。老子说过:不出户,知天下,不窥牖,见天道。庄子在濠梁之上,观鱼之乐,与惠施进行辩论,真正表达了他所理解的自由。
一心之中,光明纯白,是为无心[40]之心。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……万物之本也,……以虚静推于天地,道于万物,此之谓天乐。
虚则能静,静则能动,动则能体道而合德。其耆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
当庄子把人和天对立起来谈论的时候,是从后一个意义上说的。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?所谓人之非天乎?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,……登高不傈,入水不濡,入火不热,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。
一方面,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属于人本主义范畴,人并不是自然界的对立物,不是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,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物质利益,恰恰相反,对于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竞争、功利、欺伪等等,持批判态度。庄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区分,与两种心的划分是互相对应的,世俗之心与人道相联系,虚静之心与天道相联系。这一点到庄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道虽然是无限的超越的绝对,但又不离有限和相对,它就在一切相对之中,所谓每下愈况正是庄子关于道的思想的一个根本特点。
[12]《老子》第五十五章。古之真人,不知说生,不知恶死,……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终,受而善之,忘而复之,是之谓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,是之谓真人。
他认为一切外在的知识,包括仁义之类,只能增加巧伪争辩之心,破坏清静无为的自然之性。[20] 如果能虚心以体道,就是最高的智慧,也是自然之性的完全实现,同宇宙本体合而为一,实现了普遍的永恒的存在。
[5] 能做到自然无为,就是超越于善恶之上。[10] 圣人之心,就是百姓之心。
[37] 去掉成心,也就取消了是非,取消了是非,就是认识道的开始。正因为无为,所以无不为。他主张以无用为大用: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[6]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,是因为有自然之道。
庄子和惠施有一段对话,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。……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。
所谓自然,就是虚静恬淡,寂寞无为,朴素无华,自然而然。他所说的昏昏,并不是真的昏昏,而是大明,也就是对自然的体认。
一是人的社会性,这是外在的异化了的非本质存在。儒家以仁义论人性,故有君子小人之分,但在庄子看来,圣人和大盗都是残生损性,没有区别,儒家所说的圣人,都丧失了人的本性。